📋 目錄
💡 Roy的實戰經驗
Meta廣告投放主要分為兩個流派:直接轉換派和漏斗策略派。直接轉換派就是一上來就投購買廣告,如果能有效當然很好;漏斗派則是透過多層廣告逐步培養潛在客戶。選擇哪種方式很看產業和產品性質,但我建議兩種都要會。如果直接轉換效果不好,那就試試漏斗方式。這篇文章專門分享3層漏斗架構的完整策略。
你是否遇過投放Meta廣告卻效果不佳的困擾?成本越來越高,轉換率卻不見起色?問題可能出在你的廣告策略缺乏系統性規劃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分享經過實戰驗證的3層廣告漏斗策略,幫你建立從陌生訪客到忠實客戶的完整轉換路徑。
🔍 快速答案
最佳策略:3層廣告漏斗(互動→流量→購買)
預期效果:降低獲客成本30-50%,提升轉換率2-3倍
執行難度:中等偏高,需要耐心累積數據和持續優化
🎯 第一層:互動廣告建立品牌認知
第一層廣告的目標不是直接銷售,而是建立品牌認知並開始收集潛在客戶數據。這就像實體店面的招牌和櫥窗展示,要先吸引路人的注意力。
📱 互動廣告設定要點


設定項目 | 建議選擇 | 原因說明 |
---|---|---|
廣告目標 | 互動 - 影片觀看 | 比品牌認知更能產生社群證明 |
優化目標 | ThruPlay (完整觀看) | 提升觀看時間,更好的受眾品質 |
年齡設定 | 根據目標客群設定 | 你的客群是20-40歲就設定20-40歲 |
版位選擇 | 手動分組設定 | 9:16獨立設組,其他用1:1或4:5 |
在第一層的互動曝光,我建議選擇影片觀看而非單純的品牌認知。原因有3個:
- 後續可在自訂受眾建立有觀看過影片的使用者,可用於再行銷(如下圖)
- 有自訂受眾,就能建立類似受眾,可以再將觀看過影片的類似受眾當作一個新的冷受眾,擴展你的再行銷池
- 廣告活動選擇互動,你的廣告貼文會有較多的按讚、留言、分享這些社群證明,有助於降低你的廣告成本或是再將這則貼文拿去跑其他的廣告組合
📱 版位選擇與素材尺寸策略
版位選擇建議手動分組設定,主要考量是不同版位需要不同的素材尺寸。由於主要流量來自行動裝置,我建議這樣分組:
- 9:16直式素材組:專門用於Instagram限時動態、Reels等直式版位
- 1:1或4:5素材組:適用於Facebook動態、Instagram貼文等方形版位
- 通用做法:製作1:1素材跑全部版位,因為主流量來自行動裝置(如果你暫時沒辦法修改素材的尺寸,就先用通用的)
盡量避免使用16:9橫式比例作為主要素材,因為在行動裝置上的視覺效果較差,使用者直接滑掉沒跟你的廣告互動的狀況可能會提高,這樣你的CTR會下降、CPM就會提高,然後惡性循環。
🎪 第一層受眾設定策略
第一層的受眾設定是整個漏斗成功的關鍵,首先你得寫一個人物誌分析(Persona),廣告組合的受眾會依照你目標客群的人物誌來設定。

⚠️ 受眾規模控制重點
受眾規模太大會導致廣告成本失控,太小則影響系統學習。建議將受眾規模控制在合理範圍內,如果初始受眾過大,可以透過興趣標籤的交集或加入行為標籤來縮小範圍。
📊 第一層關鍵指標
第一層互動廣告的成效評估重點:
- 主要指標:每次 ThruPlay 成本 - 觀看影片完整度的成本
- 次要指標:影片觀看率、互動率(按讚、留言、分享)
-
優化目標:降低觀看成本,提高受眾品質
🚀 第二層:流量廣告導入網站
第二層廣告的目標是將已經對你品牌有印象的用戶引導到網站,開始建立更深層的互動。這階段相當於邀請路人進入店面參觀。
📈 流量廣告設定要點
設定項目 | 建議選擇 | 優化重點 |
---|---|---|
廣告目標 | 流量 - 網站 | 導入網站流量 |
優化目標 | 取得最多網頁瀏覽次數 | 確保用戶真正進入網站 |
受眾來源 | 再行銷 + 新受眾 | 已互動用戶 + 類似受眾擴展 |
到達頁面 | 首頁或商品系列頁 | 若產品數不多也可以導產品頁 |
🔄 再行銷受眾建立
第二層廣告的核心是針對已經與你品牌互動過的用戶進行再行銷。主要包括:
- 影片互動受眾:觀看影片達到一定比例的用戶
- 社群互動受眾:與FB/IG貼文互動過的用戶
- 網站訪客:已經造訪過網站的用戶
- 類似受眾:基於現有客戶數據創建的相似用戶
📈 CTR優化關鍵要素
CTR(點擊率)是Meta廣告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,直接影響廣告成本和觸及效果。從第二層流量廣告開始,CTR成為最關鍵的優化目標。
📊 第二層關鍵指標
第二層流量廣告的成效評估重點:
- 主要指標:CTR(點擊率)- 廣告被點擊的比例
- 次要指標:CPC、網站停留時間、跳出率
-
優化目標:提升點擊率,確保流量品質
🛒 第三層:購買廣告促成轉換
第三層是整個漏斗的最終目標,要求用戶完成購買。但這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層,需要充分的數據累積和策略調整。
💎 購買廣告策略要點
設定項目 | 建議選擇 | 重點說明 |
---|---|---|
廣告目標 | 轉換 - 網站 | 促成購買行為 |
轉換事件 | 購買(或加購物車) | 根據數據量選擇 |
受眾策略 | 溫受眾為主 | 已互動且有購買意圖 |
到達頁面 | 產品頁/Landing Page | 單一明確購買路徑 |
📊 第三層關鍵指標
第三層購買廣告的成效評估重點:
- 主要指標:ROAS(廣告投資報酬率)- 每花1元廣告費賺回多少錢
- 次要指標:加入購物車的成本、CPA、轉換率
-
優化目標:提升投資報酬,確保獲利
⚡ 轉換優化現實挑戰
根據Meta官方說明,演算法需要在7天內至少50個轉換數據來進行有效的系統學習優化,但這對很多商家來說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,尤其是高單價的產品。
📊 轉換數據累積的現實困境
🚨 真實挑戰分析
低單價產品:相對容易達到7天內50個購買轉換
高單價產品:要累積50個購買數據可能需要數個月
現實壓力:老闆和客戶通常不會理解漏斗建立的複雜性,他們只看成效數據,要求廣告立即見效
🔓 理論與現實的差距
理論上會建議:購買數據不足時先優化加購物車,累積500-1000個加購數據後,再針對加購用戶投放購買廣告。這樣轉換率會更好,因為是對最有購買意圖的人做再行銷。
但現實問題是:這個過程會拉得更長,預算花費更多,而老闆和客戶通常沒時間也沒耐心等這麼久。
我的實戰建議:前兩層之後,第三層還是要直接優化購買,在素材和到達頁面上下功夫,想辦法在第三層直接拿到轉換。
🏆 Roy的實務建議
新手策略:前兩層累積溫受眾後,盡快進行購買廣告拿轉換數據
高單價商品:素材和頁面設計要更高質感,可A/B測試情懷故事型vs實用特性型
關鍵要素:到達頁面優化和素材呈現比廣告設定更重要
補充說明:7天內50個轉換是讓系統有足夠數據學習的門檻,有足夠的轉換讓他學習完成當然是最好。但有時候如果廣告組合的ROAS不錯,一直有訂單,就讓他繼續跑,不要因為它顯示學習效果有限就一直開新的廣告組合。切記不要本末倒置,只要ROAS有達到目標,廣告就不要亂動。
📄 到達頁面優化策略
要讓購買廣告成功,到達頁面的設計往往比廣告設定更重要。優秀的購買頁面設計策略詳見高轉換Landing Page完整指南(待更新)。
簡單來說,購買頁面應該具備:
- 移除干擾元素:隱藏導航列和頁尾連結,專注單一目標(若是特別設計的Landing Page會這樣操作,到達頁面如果是產品頁的話就還是會有頁首跟頁尾)
- 單一行動呼籲:整個頁面只要求用戶做一件事:購買
- 社會證明:客戶評價、使用見證、媒體報導
- 優惠誘因:限時折扣、免運費、購買保證
-
急迫感營造:庫存數量、優惠倒數計時
🎯 受眾設定與優化策略總整理
成功的Meta廣告投放需要每層都有明確的目的,並且各層之間要能夠有效承接同樣的受眾。3層漏斗中每層的受眾策略雖然不同,但需要確保用戶在不同階段都能感受到一致的品牌體驗。
📊 各層級受眾策略
廣告層級 | 受眾類型 | 設定重點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
第一層(互動) | 冷受眾 | 興趣標籤 + 年齡地區 | 控制受眾規模 |
第二層(流量) | 溫受眾 | 再行銷 + 類似受眾 | 可適度擴展 |
第三層(購買) | 熱受眾 | 高意圖行為用戶 | 素材、到達頁面 |
🎨 素材策略與CTR優化總整理
不同層級的廣告素材策略會不同。第一層注重建立印象和興趣;第二層要能吸引用戶進來網站,更進一步了解品牌、產品;第三層則要直接促成購買決策。
🎭 各層級素材策略
廣告層級 | 素材重點 | 文案方向 | CTA設計 |
---|---|---|---|
第一層 | 品牌故事、產品展示 | 引起興趣、建立認知 | 了解更多、觀看影片 |
第二層 | 產品特色、使用情境 | 創造需求、展示價值 | 立即查看、進入網站 |
第三層 | 限時優惠、購買保證 | 促成決策、創造急迫感 | 立即購買、把握機會 |
📊 數據追蹤與成效分析總整理
完整的數據追蹤系統是優化廣告效果的基礎。每個廣告層級都有不同的關鍵指標需要監控。
🎯 各層級關鍵指標
廣告層級 | 主要指標 | 次要指標 | 優化目標 |
---|---|---|---|
第一層(互動) | 每次 ThruPlay 成本 | 影片觀看率、互動率 | 降低觀看成本 |
第二層(流量) | CTR(點擊率) | CPC、網站停留時間 | 提升點擊率 |
第三層(購買) | ROAS(廣告投資報酬率) | 加入購物車的成本、CPA、轉換率 | 提升投資報酬 |
🔗 UTM參數設定重要性
正確設定UTM參數是追蹤不同廣告成效的關鍵。透過UTM參數,你可以在Google Analytics中清楚看到每個廣告組的具體表現,避免所有流量都混在一起無法分析。
❓ Meta廣告3層漏斗策略常見問題
Q1: 為什麼是3層而不是4層漏斗?
實務上,3層架構更容易執行和管理。互動建立認知、流量深化興趣、購買促成轉換,這樣的流程更符合用戶決策路徑,也更容易累積足夠的轉換數據供系統優化。
Q2: 高單價商品如何累積50個轉換數據?
高單價商品除了考慮改變轉換定義外,更重要的是確保所有設定正確合邏輯,頁面和素材呈現要高質感,並且預算要充足。因為高單價商品的CPA相對較高,所以需要更多預算才可能達到50個轉換的門檻。
Q3: 如果購買廣告成效很差該怎麼辦?
首先檢查是否有足夠的溫受眾基礎,再檢視到達頁面的轉換率。如果問題持續,可以暫時回到加購物車優化,或重新審視產品定價和市場競爭力。
Q4: 3層廣告可以同時進行嗎?
如果你已經有基礎的網站流量和客戶數據,可以同時進行。但建議新品牌還是按順序執行,確保每層都有充足的受眾基礎再進入下一層。
🎯 總結:實務導向的Meta廣告策略
Meta廣告3層漏斗策略的成功關鍵在於理解用戶心理路徑,並根據實際數據表現靈活調整。記住這些核心要點:
- 循序漸進:有足夠溫受眾再進攻購買廣告
- 現實導向:根據產品單價和市場調整轉換定義
- 數據驅動:以CTR和轉換數據指引優化方向
- 頁面優化:到達頁面比廣告設定更重要
- 持續測試:廣告投放是持續優化的過程
Meta廣告投放不只是技術操作,更是商業策略的體現。如果你想要避免常見的投放陷阱,快速建立有效的廣告系統,歡迎預約諮詢,我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提供最適合的投放策略。